返回 傲仙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资料1[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360小说]https://m.360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亦称“符字”、“墨箓”、“丹书”。道教法术一。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hsE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一般也书写于hsE纸、帛上。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符箓术导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载:“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又记:费长房向卖药翁(被称为壶公)学道,卖药翁“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

    道教在长期传习符箓术的过程,创造了纷繁的符箓道法,造作了众多的符书。所创符箓难以数计符箓样式千奇百怪。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类:

    (一)复。多数由二个以上小字组合而成,少数由多道横竖曲扭的笔画组合成形。主要见于。

    (二)云篆。据说是天神显现的天书,实即模仿天空云气变幻形状或古篆籀T而造作的符箓。主要见于。

    (三)灵符、宝符。由更为繁复的圈点线条构成的图形。

    (四)符图。由天神形象与符结为一T的符箓。这类符箓也很多,在古墓葬发掘,亦曾发现过这类符箓。

    道教符箓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为人治病者:或丹书符箓于纸,烧化后溶于水,让病人饮下;或将符箓缄封,令病人佩带。有用于驱鬼镇邪者:或佩带身上,或贴于寝门上。有用于救灾止害者:或将符箓投河堤溃决处以止水患,或书符召将以解除旱灾等。至于道士作斋醮法事,更离不开符箓,或书符于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将请神,令其杀鬼;或用符关照冥府,炼度亡魂。整个坛场内外,张贴、悬挂各式符箓。

    符箓术的思想基础是鬼神信仰,称其有召神劾鬼、镇魔降妖之功效者,自不可信,而用以治病偶尔称有“小验”者,也并非其驱逐了致病之“鬼”,可能别有原因。据推测,某些病本轻微的患者,因相信符箓,饮符水后,造成一种鬼已驱去、病已脱身的心理态势。这类似于医学上的心理疗法,起作用的不是符箓本身,而是符箓所引发的积极心理状态,促使人T调动防御机制克服了疾病。另一种可能是气功的作用。

    如某些书符道士有很好的内炼工夫,书符时运气于符上,以之治病,而产生一定疗效。现代气功已经证明能治某些疾病,这种以符载气治病的方法,或许对某些病人有效。道书所谓“符无正形,以气而灵”,正是指此。

    道教符箓、雷法等与现代气功外气作用有相似之处。

    符箓是道教教法的重要部分,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又因为法箓牒必有相关的符图,所以称为符箓。道教符箓的创始历来依托太上老君,实际开创于张道陵五斗米道,经北魏寇谦之改革,至隋唐以来逐渐完善,形成一整套百余种有次序的符箓授受法要,一直影响到明清以后。

    祛邪禳灾是道教符箓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从最初的到最高境界的,几乎都是以此为鹄的。这一内容,表达了人类在大自然的呼喊,他们依托于这类手法,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我们大可不必轻视这类举动,其实类似的行为在世界上的许多民族和宗教都存在,这实际上是人类最朴素、最原初的宗教情感之一。这种情感的特X,决定了宗教从民间起步,并最终深深根植在人们常识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这一特点在道教反映得十分具T而明显。

    佩带符箓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符箓授受后,都要求获得者整日佩带在身,而不同的符箓授受对于佩带的时节及部位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和区别。佩带符箓,表示了一种象征、一种转变,一种神灵护佑的象征,一种从世俗到神圣的转变。获得这样一个符箓,表示一种新的生命模式已经诞生,获得者在符箓的传授获得了神圣的秘密,显示了他要努力去成为一个神圣理想的“那个人”。从这样一个象征的含义,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最初的入教,到一步步的修行,符箓的授受成为最重要的一个前提,一个台阶,如果跨上这个台阶,也就意味着开始步入神圣的境界了。

    在道教教法,符箓还是对宇宙创始的再现。如“正一盟威混沌元命赤箓”,“混沌”指人类媾胎受气时的形态,宛如宇宙创始阶段。通过符箓的传授和再现,表达了一种对宇宙起源的再现,打破了先前混沌的世界,为我们确立了一个有序的、有意义的世界,使得我们在这种匀质的空间找到了一个断裂点,从而g画出世界的模式来。同时,请符箓实际上意味着定期地与神圣同在。如奉请童子箓者,须于五腊日(曰:正月一日为天腊,五月五日为地腊,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十月一日为民岁腊,十二月正腊日为王侯腊)。通过特定的时期与神圣相会,满足并恢复那种生机盎然的存在状态,是对“神圣存在”的定期光顾。

    符箓是对生命的宗教表述。提到:“人禀YyAn正气,三元五运,万象必全,由心而正。心正则神JiNg不亏,与我为一,然后全日月之明,合五灵之本,故能Si生无变于己。由是焕照群Y,威伏贼,是谓正一盟威。”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讴歌,表达了那种天人合一的最佳生命状态和一种环抱宇宙、战天进斗地的生命力量。

    【附录·回忆父亲还珠楼主---观贤、观鼎】

    一、虎年惊梦寤生遭嫌

    四川省长寿县(今重庆市长寿县)凤凰街上,有一座雅致幽静的院落,这是当地有名的李家祠堂的一部分。二十世纪第一个虎年——一○二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父亲还珠楼主(原名李善基,后名李寿民)便诞生在这里。

    说起父亲的生辰属相,有一件事情,虽不算大,却也算得上是他降生的“序曲”,对父亲一生的事业都有影响。

    那年,祖母怀胎十月,预产期已过了,还不见动静,心不免暗暗焦虑起来。她每天求神拜佛,虔诚祷告,还是平静如故。一日h昏,祖母独坐窗前,只见爬满院墙的爬山虎枝叶随风飘曳,沙沙作响,使她忽然想起腹胎儿是一只“虎”。结想成梦,夜间果有一头斑斓猛虎朝她扑来。祖母在大声呼号惊醒,一个圆滚滚、R孜孜、达斤之重的胖小子已经破胎而降。在祖母惊恐不安他讲述了她的梦境之后,祖父抱起刚刚出世的“虎崽”,左右端详着,喜出望外地说:“好嘛,好!你给我生下一个超群出众的娃儿。”并断言:“这gUi儿子将来必定才智横溢,大有作为。”

    可是,祖母此刻却别有一种心情。祖母出生于仕宦家庭,条件优裕,从小娇生惯养。她聪明伶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来得;又是独生nV儿,本就任X异常。这次生育的艰难和突兀,竟使她产生了一种厌恶心理。望着四肢乱动的胖儿子,她暗暗骂道:“恶煞星!背时鬼!”后来,这种厌恶心理,竟导致了她对父亲生活起居、读书学习的全面苛求。还在父亲呀呀学语时,祖母就开始惩罚X教育,稍不如意,非打即骂。拿背书来说吧,规定就很严厉,站背不成跪背,跪背不成杖背(用竹板或棍于边打边背),幸好父亲天资聪慧,T魄强健,读书既能专心致志,做事也肯吃苦耐劳,祖母的“家法”很少落到他的身上。

    坏事变好事。祖母对父亲的苛求,反倒“玉成”了他。正是在这种苛求之下,父亲锻炼了意志,增强了毅力,养成了做事做到底的良好习惯。这对于他日后在艰苦环境奋斗、成长,在一生的笔墨耕耘完成近两千万言的写作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联想到我们二叔祥基、三叔守基,由于祖母的溺Ai而终未成器,这一点更显得十分突出。

    自然,父亲的成长跟祖父的教诲也有很大关系。祖父李元甫在前清光绪年间曾任苏州知府,因不满官场黑暗而弃官去职,返回故里,以教私塾为业。说是私塾,却又与众不同。他的教法注重T味,强调笔耕,所教诗书,不但要求背得滚瓜烂熟,牢记在心,而且要求心领神会,口述手写。父亲在祖父的悉心调教下,聪明才智与日俱增。他三岁开始读书习字,五岁便会Y诗作,七岁时写丈许大对,已能挥洒自如了。岁那年,他作,洋洋五千言,备述“一”的用途、用法,一时在乡里传为美谈。鉴于父亲少年时代所显露的才华,当时长寿县衙还特制了一块“神童”匾,敲锣打鼓地送到李家祠堂来呢。

    二、青梅竹马聚散依依

    父亲一生两次恋Ai:一次是青梅竹马未能如愿;一次是历经艰难而终成眷属。

    父亲十二岁那年,祖父去世了。祖母带着父亲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跋山涉水,到苏州投奔亲戚,住在养育巷,勤俭度日。

    住进养育巷没有多久,父亲便受到乡里间小伙伴的欢迎。就连那些嗲声嗲气的小姑娘,也很乐意跟他一起玩耍,因为他从不在她们面前摆“男子汉大丈夫”的威风。他说:“nV孩儿看上去就显得软弱,怎好跟她们逞能?”有时,见到男孩子欺侮nV孩子,他就上前打抱不平,三下两下把欺人者赶跑。父亲自小习过武功,身强力劲,俨然成了巷里nV孩子们的保护者。有时做游戏,调皮的nV孩子把花头巾或假辫子扎在父亲的头上,叫他打扮成姑娘的模样。这本是他极不情愿的事,但为了不挫伤人家的热情,他竟强自“忍受”下来。

    在小伙伴里,有一位名叫珠的姑娘。她面目清秀,X情温柔,还弹得一手好琵琶。一曲,竟让自负的父亲潸然落泪了。父亲常去她家里听琵琶,而作为回报,父亲则给她摆四川“龙门阵”,什么青城山的雾霭,峨眉山的猴群,“摆”得这位小姑娘心驰神往。珠年长父亲三岁,原以姐弟相称,不意在朝夕相处之,琴弦和故事在暗交织着一张朦胧的、一时还不易觉察的情感的网,渐渐地,两人形影难离了。当父亲长到十岁时,他终于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沉浸在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感情里了。

    祖母教子虽严,却未对父亲的初恋横加阻拦,因为珠的温柔和聪慧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只是不时地提醒父亲:“莫要耽搁了学业!”父亲当时在有名的苏州学读书,为了取得祖母的支持,他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

    本来父亲与珠很有可能结为百年之好。可是,家境的败落,迫使父亲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父亲二十二岁那年,祖母托亲友在天津给他找了一份差事,他不得不和珠分手了,这对情侣曾信誓旦旦,别离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保持书信往来。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珠竟堕入烟花柳巷。

    他们之间不再联系了。这件事在父亲心头留下沉重的创伤,以致此后多年不交nV友,直至他二十岁那年遇见我母亲孙经洵,Ai的心弦才又一次颤动起来。

    初恋是难以忘怀的。父亲开始创作武侠小说后,曾以一部寄托情思。他希望nV孩子要像书nV主人公那样,不仅聪慧、美丽,而且勇武。坚强。当年的珠若能这样,该多好啊!

    三、师生相恋轮蹄传情

    父亲初至津城,曾在天津警备司令部给傅作义将军当秘书。傅将军很欣赏父亲敏捷的才思,流利的书法,待之不薄。但自幼受诗书、山水陶冶的父亲,却不大适应军旅生活,不久就辞去秘书工作,转而到天津邮政局任职。邮政局小职员的待遇自然b不上傅将军那里,为了奉养祖母,父亲经人介绍,又到大银行孙董事长公馆里兼做家庭教师,教授国和书法。谁曾想到,在教习过程,父亲竟Ai上了小他岁多的二小姐孙经洵,就是我们的母亲。

    当父亲踏进孙公馆——天津英租界马场道那座占地二十余亩的花园洋房时,母亲正值豆蔻年华,容貌虽然一般,却是气质不凡。初次见面,母亲温和静的X格,雍容大雅的风度,便引起了父亲的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美好的印象日益深化。而当母亲倾心于父亲的品貌才学时,他更进一步发现,她的温情并不同于珠姑娘的柔心弱骨,她是一位有主见,敢作敢为的nV子,柔有刚,宁折不弯。一次母亲生日,父亲画了一幅兰草相赠。他还给母亲写了封信,大意说:“……兰草,素心蕴藉,华采风发,既质朴,又光耀照人,我以为你就是这等‘质彬彬的nV子!兰草,叶丰泽,花明润,神貌泰然,却绝无骄矜之气,我以为你就是这样‘泰而不骄的nV子!兰草,不拒简陋,任凭水淡石荒,只要一株卓立,便能峻影高洁,清芬悠远,足以令石水生香,我以为你就是这种坚贞不渝的nV子!……”父亲欣喜地意识到,此番播种的Ai情是可以收获的。后来,他们果然战胜了外祖父的百般阻挠,结为百年之好。

    我们的外祖父也是四川省长寿县人。凭着JiNg明强g,以小本起家,在天津开办大银行,分行开遍南北十三大城市。这位富豪的子nV多,需要教育,父亲便应聘登门施教。

    起初,由于是同乡加才子,父亲颇得外祖父器重。可是父亲和母亲相恋的事被外祖父知道后,他的脸就全变了。他先唤去母亲,以“门不当,户不对”,且“师生相恋,败坏家风”为由进行训斥,无效;又“请”去父亲,企图诱之以利:“只要李先生肯与小nV一刀两断,要多少钱不成问题。”父亲则针锋相对:“只要二小姐亲自表示同我断绝关系,我立即远走高飞,永不登门,又何言‘钱字呢?请莫要大小看人了!”一番话,“噎”得这位董事长瞠目结舌,半晌说不出话来。第二天,父亲冒着风雪去孙公馆授课,被仆人拒于大门之外:“李先生不必来了!”

    外祖父的阻挠,并没有能够断绝父亲和母亲的交往。他们想出一个妙策来继续感情的交流,那就是利用外祖父去银行乘坐的汽车传递情书。每天在外祖父上车前,母亲将信用橡皮膏贴在汽车牌背面;待外祖父在银行门前下车后,父亲便悄悄将信取走。同样,父亲给母亲写信寄情,也用这个办法。说来可笑,外祖父上下班的汽车,竟成了父亲和母亲传情递意的“邮车”了。自然,还要感谢三姨孙经仪,这办法的首次运用,全靠她出的主意呢。人们只知父亲是武侠小说作家,不知他还写过言情小说,其有一部叫做,便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素材提炼而成的。

    四、官司打赢问世

    轮蹄传情,未能长久。母亲天天绕着汽车转,引起开车师傅的疑心。他把猜疑报告给外祖父后,矛盾迅速激化了。

    一天,母亲又到汽车牌后取信被外祖父当场抓住。外祖父把母亲带到书房,必yu问个究竟。母亲便索X鼓起勇气表白心迹,并提出与父亲结婚的请求。外祖父听罢,不由怒火绕,一记耳光,把母亲打倒在地。母亲自幼丧母,从小到大,还从未受过这样的委屈。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哭了半夜,想了半夜。越想越心酸,越想越气愤,终于横下一条心。第二天凌晨,她只带一身换洗的衣服和一块钱车钱,就毅然决然离家出走了。

    母亲的出走,在孙公馆引起轩然大波,社会上也闹得满城风雨。盛怒的外祖父,先是重金买通英国工部局,把父亲投入监狱。这件事被父亲的好友段茂澜得知,便设法营救。段茂澜是留英学生。经他从斡旋,父亲很快即被释放。但外祖父不肯罢休,以“拐带良家妇nV”为罪名,又把父亲送进监狱。

    一三○年十一月的一天,天津市地方法院开庭审判父亲所谓“拐带良家妇nV”一案,成为当时轰动津门的新闻。这一天,各报记者蜂拥而至,外祖父顾及身份没有出席,而由大舅孙经涛作他的代表。原告提讼后,父亲正yu答辩,旁听席前有一、nV子突然高喊:“请等一等!”众人顺着喊声望去,原来是孙二小姐孙经洵出庭作证来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她理直气壮地质问原告:“我今年二十四岁,早已长大cHeNrEn,完全可以自主;我和李寿民也是情投意合,自愿结合,怎么能说‘拐带?”这一问,原告竟成被告,那位孙大少爷蔫头搭脑,再也说不出话来。

    官司打赢了,但我们的父母并没有马上成亲。父亲这样想:母亲敢于走出优裕的家庭,跟自己过穷苦的日子,确实很不简单。为了报答母亲的深情厚意,自己一定要想办法多攒些钱,把婚事办得隆重些。就这样,婚礼一直拖到1932年才举行。说来也巧,就在这时机会来了。当时天津有一张,每日要连载两部小说,其一部已经刊载完毕,一时尚无新作续上。报社社长沙大风正为此事急得团团转,偶然闻知父亲的笔优美,便亲自找上门来,问父亲能不能尽快拿出作品来,稿酬可以从优。父亲接受稿约后,连夜赶写出几十段字,那就是的前几回。问世前夕,父亲和母亲商量用什么笔名,母亲忽然想起珠,想到父亲对她的思念,就说:“我知道你心有座楼,那里面藏着一颗珠子,就用‘还珠楼主作笔名吧!”父亲感佩地望着母亲,半天才说出一句话:“经询,我绝不会辜负你的情意!”

    连载后,发行量成倍增长。本来父亲打算攒够了结婚费用即行打住的,现在yu罢不能了,热心的读者在天天等着看下呢,不能以临时观点草率从事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共五十五集,后五十集要b前五集严谨得多那正是经过全面地调整和布置的结果啊。

    五、津门赴宴吐箸制敌

    父亲以武侠小说名世,不少人猜想他必定JiNg通武术,常有一些读者来信请教习武之道;还有一些武林人从南北各地赶来,请求切磋武艺,甚至要求父亲同他们一试身手。但是,朋友们似乎忽略了这样一点:父亲笔下的“剑侠”,主要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而不是写实。

    那么,父亲对武术一窍不通吗?倒也不是。他练过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练五式梅花拳,还可以上桩子呢。我们小时候,父亲曾带我们在院子里练“一炷香”,就是练“骑马蹲裆式”,蹲时燃一根香,直到香头燃尽才站起来。不过父亲绝谈不上“JiNg通”二字。那些热心的求教者,往往是扫兴而归。倒是“别有用心”的父亲从他们的言谈b划得到不少教益,随后用于他的“武侠”描写去。

    如果父亲有点本领的话,那不在武功而在气功。由于他从小曾随峨眉老道练过,以后又坚持锻炼,未曾间断,在这方面还真有些“特异功能”呢!

    提到父亲的气功,有件往事可供读者一粟:母亲因不甘受家庭禁锢而出走后,外祖父曾雇佣一伙青皮打手,企图“教训教训”父亲。那伙青皮的头子姓马,人称“马五爷”,是个专门欺压善良的家伙。他手下有几十个徒弟,都是以打架斗殴为业的流氓。他们听说父亲是写武侠小说的,以为父亲会武术,未敢轻举妄动,就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请父亲赴宴论武,待探清虚实之后再作主张。

    这真可说是一出“鸿门宴”。席间,马五师徒轮番向父亲进行挑衅和试探。仆人端上来一只J,马五的大弟子便骂骂咧咧:“这叫嘛玩艺儿!也不剁一剁,囫囵个儿地端上来,叫人怎么张嘴?”边骂,边用银筷子去“剪”J。随着了一阵“咯吱”声,那只J连骨带R被“剪”成寸断。父亲见他顾盼得意的样于,觉得十分可笑,没有理他。他以为父亲软弱可欺,说一声“请”,便夹了一块J骨头递过来。出于礼数,父亲端起一只碟子相迎。岂料那块J骨头递到碟子上方,对方竟不肯松筷子,他斜睨着父亲说:“这年月,日子不好混。没本事,骨头也啃不着。”父亲淡然一笑,拾起面前那副筷子,慢慢cHa入对方筷子的缝隙,运气于指,只轻轻一拨,那块J骨头便“咯噔”掉落在自己的碟子里。

    马五见弟子“栽”了,再也沉不住气。顺手夹起一片火腿,径伸至父亲的唇边。这一招确实厉害:看你敢不敢张嘴?不张嘴,表明你胆小无能,你就“栽”了;张嘴,他就可以在你口捣牙戳喉,不Si必伤。果然,父亲刚一张口,那双长长的银箸便直cHa进去。可是,这时父亲已运力于齿,将箸头牢牢咬住,再一发功,箸头即被切断。接着,父亲轻轻一吐,只听“铮铮”两声,被咬断的箸头,像两根寸把长的钉子,真戳戳地钉在桌面上。一时间,弄得马五一个满面羞惭,忙赔不是。

    多年后,父亲谈起这件事,只是说:“其实,这也没有什么‘神的。人T内本来蕴蓄着无限的气力,只要把它集于一点,奇迹就会发生。就像一根钉子,看起来很平常,当力量集于钉尖时,它就可以穿透很坚y的物T。”

    、涉足梨园结义绮霞

    绮霞,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先生的表字。提起父亲与尚先生的结识、交往,也算得上梨园的一段佳话。

    父亲自幼喜Ai家乡的川剧,来到天津以后,很快又迷上了京剧。那时,他只身一人,工作C劳之余,唯一的去处就是戏园子。起初只是消遣消遣,渐渐竟着了“魔”,再也离不开了。特别是尚小云的戏,刚健挺拔,潇洒大方,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最符合父亲的X格Ai好和欣赏趣味。每逢尚先生登台献艺,他都场场必到。平时,父亲省吃俭用。看尚小云的戏,他却不惜高价,非买前排票不可。有时手头宽裕了点儿,他就“包座儿”,g脆一次买下整月的票。父亲看戏,不但着迷,且能入境,听到妙处或是看到绝处,他会忘乎所以地领头给“好”,一下子引出满堂彩声。不断地玩味T验的结果,京剧艺术的三味居然让他感悟到了。

    一次,父亲在春和大戏院包了一个三排座儿。每天开锣前,父亲便着一件蓝布长衫坐在那里了。想不到,父亲的热诚,竟引起了这位艺术家的注意。尚小云一边在台上演唱,一边琢磨着:“台底下这位穿蓝大褂的是谁?我的戏,他怎么一场不落呀?”一天,父亲在聚JiNg会神地看戏,一个茶房送过一碗茶来,说,“这是尚老板让送的。他请您散戏后到后台叙叙。”戏一散,父亲连忙到后台拜望尚先生。三言两语之后,尚先生便请父亲谈谈对其表演艺术的看法。父亲没想到这位誉满南北的一代名伶如此谦虚但减,感动之余,也就以诚相见,他说:“一般人只知武戏要唱,却不知戏要武唱。其实,它们道理是一个,就是讲究动静、冷热、刚柔、急缓的结合。武戏唱,可避免过‘火;戏武唱,可防止太‘温。不‘火不‘温,入情入理,才是好戏。尚老板的表演,能够做到戏武唱,这正是秀出班行的独到之处。若是再多排一些可供‘武唱的戏,那就更好了。”尚小云非常高兴,紧紧握着父亲的手说:“李先生所言极是。但不知李先生肯不肯屈尊为尚某写些本子?”父亲答应试试看。二人虽系初交,却一见如故,顿成莫逆。

 &nb

资料1[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