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被系统强迫成为大科学家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9章 碳纤维[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360小说]https://m.360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纤维的方式都是借用原材料的结构,从而提升碳纤维的强度。

    nbsp那么可不可以直接构建碳纤维,从而提升其强度呢?

    nbsp实际上,当赵小侯脑海里浮现出这个念头的时候,他没有注意到的是,原本需要1000自由科研点才能够兑换的超高强度碳纤维技术,此时的兑换价格已经缩减到了800自由科研点。

    nbsp这就说明他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nbsp他将改造之后的震荡皿命名为碳纤维生成皿。

    nbsp整个技术思路就是利用超高电磁波对溶液里的碳原子进行反复震荡,使其组合链接成为自己需要的结构,从而制造出高强度或者超高强度碳纤维来。

    nbsp有一说一,这个思路是很清晰,很明确的。

    nbsp唯一的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结构。

    nbsp寻思良久之后,赵小侯就先将纯度百分之百的纳米级石墨粉末送入特殊溶液内,制成过饱和的混合溶液。

    nbsp之后就则是将这种过饱和的混合溶液送入碳纤维生成皿内,进行超高频电磁波震荡,从而将纳米级的石墨粉末粉碎到原子级,之后再通过高频电磁波震荡,将碳原子组建起来,形成极其微小的碳纤维。

    nbsp对于电磁波震荡的运用,赵小侯在这个蓝星上不说第一,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了。

    nbsp因而在十多分钟之后,透明的碳纤维生成皿内就生成了一些黑色的丝状物。

    nbsp赵小侯随即就将这些黑色丝状物从器皿内捞了出来,用电子显微镜对它们进行观察。

    nbsp观察的结果是碳纤维的确形成了,但碳纤维的微小结构让赵小侯并不太满意。

    nbsp大多数碳纤维的微小结构都有些杂乱无章,其抗拉强度并不高。

    nbsp当然,这仅仅只是开始。

    nbsp赵小侯还没有找到碳纤维各种结构所需要的高频震荡规律。

    nbsp这个就需要时间来慢慢积累和总结了。

    nbsp因而接下来的一整天实验,他都没能找到规律。

    nbsp只能让1号智能AI将所有数据收集之后,进行验算。

    nbsp等到下班的时候,1号智能AI得出的结论则是至少还需要进行6000场实验,才可能找到其间蕴藏的规律。

    nbsp6000场实验?

    nbsp赵小侯算了算今天自己做的实验,由于实验结束之后需要对碳纤维进行观察等等事情,一场实验就需要23分钟。

    nbsp今天他一共也就只做了30场实验。

    nbsp也就是说,如果他自己一个人来做,至少需要200天,才能够将实验做到能够总结出规律的程度。

    nbsp看来自己一个人搞不定了。

    nbsp他哪里有那么多时间浪费在这实验上?

    nbsp不过他也不需要拉人,1号智能AI现在完全可以满足实验的需求。

    nbsp唯一的问题就是碳纤维生成皿的数量不够。

    nbsp但这个也很简单。

    nbsp赵小侯随即就是一个电话打给了采购部的总监,让其采购一批原材料,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实验楼。

    nbsp当然,这个最快也需要一天时间。

    nbsp这一天多时间,赵小侯就给自己放了个假。

    nbsp次日早上起来,吃了早饭,就拉着李飞,一人一根鱼竿,坐在回水湾一棵大树下就开始钓鱼。

    nbsp钓鱼对于他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假。

    nbsp看书什么的,实际上还是在学习,不算放假。

    喜欢。

第369章 碳纤维[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