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唐朝边关一戍卒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9章 议征天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360小说]https://m.360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sp;   nbsp“大家都同意吗?”李乾环视众人。

    nbsp“这等好事,岂有不同意之理?”李平西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都合不拢了,“又有仗打了,真是美事一桩。”

    nbsp“同意!”哥舒翰、李白、郭子仪、李光弼、王维郑重其事地点头。

    nbsp“灭天竺的好处毋庸置疑。不过我们还需商议具体打法,评估胜算。只有把这些都确定了,才能向陛下上奏。”李乾谨慎地说道。

    nbsp光有好处还不够,必须根据自身实力来判断能否征服天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这些都必须弄清楚。

    nbsp“监军,这几天你一直在研究天竺吧?不如由你来说说。”哥舒翰期待地望着李乾。

    nbsp“没错,我这几天确实在研究天竺。”李乾正色道,“红山宫中保存着大量关于天竺的记载,我仔细研读后得出结论,天竺可灭!而且代价不会太高,难度比起灭吐蕃简直不值一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哦?”众人顿时来了兴趣,连忙追问:“此话怎讲?”

    nbsp“其一,天竺如今四分五裂,如同战国时期,小国林立,互不统属,彼此征战不休。若大唐出兵,他们只能各自为战,疲于应付。”李乾目光灼灼,侃侃而谈。

    nbsp印度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其历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自阿育王去世后,印度陷入混乱,屡遭外族入侵,最着名的当属亚历山大的东征了。

    nbsp在中国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印度曾有过短暂的统一,但也仅限于北印度地区。

    nbsp随后白匈奴入侵,印度再度四分五裂,国力急剧衰退。在这种情况下,若唐朝大举进攻,以唐军的强悍战力,印度根本无力抵抗。

    nbsp哥舒翰等人频频点头,对李乾的分析深表赞同。

    nbsp“其二,天竺各部不仅互相倾轧,而且政治腐败,军力孱弱。王玄策仅凭借来的万余人杂牌军就差点灭了天竺,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李乾继续深入分析。

    nbsp王玄策的成功复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天竺的政治腐败和军力衰弱。

    nbsp一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就能横扫印度,足见其军事实力之低下。这一特点不仅古代如此,在现代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仅用四万军队就击溃了印度二十二万大军。

    nbsp“正是如此!”哥舒翰声音高亢,略显尖锐,“更何况这次我们将率领大唐精锐出征。唐军的战斗力远超吐蕃和尼泊尔军队,天竺如何抵挡?”

    nbsp唐军的战斗力确实远胜尼泊尔和吐蕃联军,若由唐军亲自出征,天竺必将溃不成军。

    nbsp“其三,吐蕃地势高峻,从吐蕃出发可居高临下,俯瞰天竺。”李乾继续剖析。

    nbsp西藏高原居高临下,俯瞰印度平原。

    nbsp正因如此,尼赫鲁的“大印度”构想中就包含了西藏地区。只要守住西藏,就能对印度形成战略优势。

    nbsp据说,一千公里射程的导弹从西藏发射,射程可增至三千公里,这让印度人如何不惧?

    nbsp“从天竺向吐蕃运送物资,远比从内地经积石山要方便得多。再者,天竺盛产大象,是极好的运输工具,运载量大且速度不慢。”李乾又抛出一个优势。

    nbsp历史上从青海入藏的路线确实艰难异常。清朝时期,朝廷使者赴藏甚至不走此路,而是乘船出海,在印度上岸后经藏南入藏。

    nbsp征服天竺将彻底解决吐蕃的后勤问题。从天竺运送物资远比从内地经积石山方便得多,可为唐朝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nbsp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速战速决后就撤军,正是因为后勤补给困难,不利于持久作战。

    nbsp“唯一的不利因素是印度气候炎热,可能引发水土不服。但只要准备充分,这个问题可以克服。”李乾提醒道。

    nbsp“有这么多优势,天竺非灭不可!”哥舒翰重重拍案,发出巨响,激动地说:“监军真是高明,如此棘手的问题,三言两语就解决了,实在了不起!”

    nbsp“灭天竺一事,只待吐蕃局势稳定后即可出兵。”李白同样振奋不已。

    nbsp“我们这就向陛下上奏,禀明此事。”郭子仪大手一挥,就此定下决策。

    喜欢。

第239章 议征天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