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吐蕃归唐[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360小说]https://m.360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群臣抬眼望去,只见李隆基红光满面,笑容堆叠,整个人仿佛散发着喜悦的光芒。他步履如风,恍若踩着风火轮般飘然而至。
nbsp“参见陛下。”群臣齐声行礼。
nbsp“免礼。”李隆基大手一挥,来到御座前站定,目光在群臣和使节身上逡巡。
nbsp“呵呵。”李隆基先是一阵畅笑,这才开口道:“朕看你们个个喜形于色,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究竟何事如此欢喜啊?”
nbsp这明知故问的话语中,却透着浓浓的喜气,让殿内气氛愈发轻松欢快。群臣闻言,不禁相视而笑,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
nbsp“你们不说,朕也心知肚明。”李隆基脸上的喜色更浓,仿佛发现了什么新奇事物一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这自然是明知故问,吐蕃灭亡的消息早已传遍长安。
nbsp但这样的开场白让气氛更加轻松愉悦,群臣都眼巴巴地望着皇帝,期待他亲口宣布这个喜讯。
nbsp虽然消息已经传开,但由天子金口玉言正式确认,意义自然不同。
nbsp“吐蕃灭亡了!你们欢喜,朕也欢喜啊!”李隆基果然没有让群臣失望,高声宣布道。
nbsp“大唐万岁!”
nbsp群臣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浪几乎要将含元殿的屋顶掀翻。
nbsp天子亲口确认,这就是最权威的官方宣告,谁能不为之欢欣鼓舞?
nbsp李隆基双手下压,示意群臣安静。但此刻群臣情绪高涨,哪里能立即平静下来?欢呼声持续了许久,才渐渐平息。
nbsp“朕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不敢有丝毫懈怠。”李隆基神色肃穆,开始训话:“先后平定后突厥、吐谷浑残部、契丹之乱,使大唐边疆重现贞观年间的太平景象。”
nbsp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唯有吐蕃与大食两国,始终令朕寝食难安。这两国狼狈为奸,曾于天宝元年组成联军进犯小勃律。幸得王忠嗣率军远征,才将其击退。”
nbsp提起大食与吐蕃勾结对抗唐朝的往事,群臣无不面露愤慨之色,纷纷点头称是。
nbsp“欲制大食,必先平吐蕃。为此,朕殚精竭虑数十载,损兵折将十余万,却始终未能将其赶回高山密林,实在令朕痛心。”
nbsp李隆基继续道:“如今,三十万将士在哥舒翰与李乾统帅下,先取石堡城,再克大非川,越过积石山天险,直捣吐蕃腹地,一举攻破逻些,灭亡吐蕃,成就这千古伟业!”
nbsp自春秋战国以来,西北羌患始终困扰中原。
nbsp北方胡人、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虽先后被平定,唯独西北因特殊地理环境而难以征服。
nbsp如今唐朝灭亡吐蕃,完成了三皇五帝、秦皇汉武乃至太宗皇帝都未能完成的伟业,实乃千古奇功。
nbsp“陛下圣明!”群臣齐声高呼。
nbsp这不是例行公事的颂扬,而是发自内心的钦佩。能征服吐蕃这片土地,李隆基确实当得起“圣明”二字。
nbsp李隆基这一生,听过的颂扬之词不知凡几。
nbsp是真心实意还是虚与委蛇,他一听便知。
nbsp此刻群臣的赞誉发自肺腑,让他不禁昂首挺胸,朗声笑道:“此事朕确实当得起‘英明二字,若非朕慧眼识珠,采纳李乾的谋划,岂能有今日之功?”
nbsp李乾的计谋虽大胆冒险,胜算不高,敢用之人寥寥。李隆基不仅采纳,更放手让他施展,这份胆识确实配得上“英明”之称。
nbsp略作停顿,李隆基正色道:“朕知诸位欢喜,但眼下还不是庆功之时。吐蕃虽灭,还有更重要的事待办。诸位且说说,接下来该如何处置?”
nbsp这正是李隆基的过人之处。换作常人,面对如此天大喜讯,必先欢庆一番。他却能保持清醒,先议政事。
nbsp“陛下,臣以为当立即从吐蕃撤军,调兵西域,与大食决一死战。”杨国忠抢先出列。他错失了征讨吐蕃的功劳,生怕再被人抢了先机。
nbsp“臣等附议。”群臣齐声应和。
nbsp平定吐蕃本就是为了全力对付大食。如今吐蕃已灭,确实该准备与大食决战了。
nbsp然而李隆基不置可否,目光转向李林甫:“丞相有何高见?”
nbsp“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并非撤军与大食决战,而是设立吐蕃都护府,稳定治理吐蕃。”李林甫上前一步,声音洪亮。
喜欢。
第236章 吐蕃归唐[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