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6章 汉纪五十二 孝献皇帝乙[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360小说]https://m.360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而孙坚的兵力又足以截断他们的运粮通道。要是那些小子听了孙坚的话,凉州或许就能平定了。张温既不采纳我的建议,周慎又不采用孙坚的计策,最后只能失败逃跑。孙坚作为佐军司马,见解和我差不多,自然有他的可取之处;但他无缘无故跟着袁家那几个小子混,终究是死路一条!”于是董卓派东中郎将董越驻扎在渑池,中郎将段煨驻扎在华阴,中郎将牛辅驻扎在安邑,其他将领分布在各个县,用来抵御函谷关以东的军队。牛辅是董卓的女婿。之后董卓就带兵回到长安。孙坚则修缮各皇陵,然后率军回到鲁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夏天,四月,董卓到了长安,公卿大臣们都到车下迎接参拜。董卓拍着手对御史中丞皇甫嵩说:“义真,你害怕了吗?”皇甫嵩说:“明公要是凭借德行辅佐朝廷,那大大的喜事就要来了,我有什么可害怕的!要是滥用刑罚来逞威风,那全天下的人都会害怕,难道只有我皇甫嵩吗!”董卓的党羽想把董卓比作姜太公,尊称他为尚父。董卓就问蔡邕的意见,蔡邕说:“明公您的威德,确实很高大,但是和太公比,我觉得还不合适。应该等关东平定了,皇上回到旧都洛阳,然后再讨论这件事。”董卓这才作罢。董卓让司隶校尉刘器去登记那些被认为是儿子不孝顺、臣子不忠诚、官吏不廉洁、弟弟不恭顺的官吏和百姓,把这些人全部处死,财产没收充公。于是大家互相诬陷,被冤枉死的人数以千计。老百姓人心惶惶,在路上相遇都只能用眼神示意,不敢说话。

    nbsp六月丙戌日,发生地震。

    nbsp秋天,七月,司空种拂被免职;任命光禄大夫济南人淳于嘉为司空,太尉赵谦被罢免;任命太常马日磾为太尉。

    nbsp评论

    nbsp这段史料生动展现了初平二年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混乱局势,其中各方势力的立场与行动,既暴露了时代的荒诞,也暗含着历史的必然:

    nbsp权力游戏中的“正统”之争

    nbsp关东诸侯试图拥立刘虞为帝,本质是借“宗室贤俊”之名争夺政治主动权。曹操的反对看似维护汉室,实则是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早期领悟——保留幼主更利于以“义”号召天下。而袁术以“圣主聪睿”拒之,并非忠于汉室,而是忌惮年长君主妨碍自己称帝,各方的虚伪与算计暴露无遗。刘虞的坚决拒绝,则成了这场闹剧里唯一的亮色,凸显出乱世中宗室底线的稀缺。

    nbsp孙坚的崛起与局限

    nbsp孙坚是这一年最耀眼的军事明星:败胡轸、斩华雄、破董卓、逼吕布,甚至攻入洛阳修复宗庙,其军事能力连董卓都不得不忌惮。但他的局限也很明显:过度依赖袁术粮草,最终因袁术猜忌而功败垂成;私藏传国玺的举动,又暴露了割据野心,注定难以成为“匡扶汉室”的旗帜。董卓评价他“小戆”却“颇能用人”,既点出其勇猛敢战的特质,也预言了他依附袁家最终难成大事的结局,可谓精准。

    nbsp董卓的暴虐与末路伏笔

    nbsp董卓自封太师、威慑皇甫嵩、滥杀无辜(以“不孝不忠”为由株连数千人),将专权推向极致。但他对孙坚的忌惮、对关东军的误判(认为“皆畏孤”),以及分兵布防(董越、段煨、牛辅分屯各地)的决策,实则暴露了内心的虚弱。尤其是放弃洛阳退回长安,等于将关东拱手让给诸侯,为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蔡邕劝阻“尚父”之号,虽暂时稳住董卓,却无法改变其倒行逆施的本质。

    nbsp乱世的本质:道义让位于利益

    nbsp从诸侯议立刘虞到袁术断孙坚粮草,从董卓以和亲诱降孙坚到孙坚私藏传国玺,各方行为的核心都是“利益”二字。所谓“讨贼”“匡汉”不过是口号,真正驱动局势的是权力争夺。曹操“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宣言,孙坚“死不瞑目”的誓言,最终都淹没在尔虞我诈的混战中。这一年的历史,正是整个汉末乱世的缩影:旧秩序崩塌,新秩序未立,唯有实力说了算。

    喜欢。

第336章 汉纪五十二 孝献皇帝乙[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