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汉纪三十七 显宗孝明皇帝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360小说]https://m.360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nbsp壬寅日是月底,发生了日全食。明帝下诏让各部门官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大胆进言不要忌讳。于是在位的官员都呈上密封的奏章,各自谈论朝政的得失。明帝看了奏章后,深深自责,把大臣们的奏章向百官展示。下诏说:“各位大臣所说的,都是我的过错。百姓的冤屈不能得到申理,狡猾的官吏不能被禁止;还轻易动用民力,修缮宫殿,出入没有节制,喜怒也过于偏激。长久回顾以前的教训,我感到震惊和恐惧;只怕自己德行浅薄,时间久了就懈怠了啊!”
nbsp北匈奴虽然派使者来进贡,但侵扰劫掠的行为并没有停止,边境的城门白天都紧闭着。明帝商议要派使者回访他们的使者,郑众上疏劝谏说:“我听说北单于之所以邀请汉朝使者,是想离间南单于的部众,坚定西域三十六国依附他们的心;同时宣扬与汉朝和亲,向邻国炫耀,让那些想要归顺汉朝的西域国家犹豫不决,让那些怀念故土的人对归附汉朝绝望。汉朝使者一到,他们就会傲慢自负;如果再派使者去,匈奴一定会认为自己的计谋得逞,他们群臣中那些反对与汉朝交往的人就不敢再说话了。这样一来,南匈奴就会动摇,乌桓也会产生离心。南单于长期居住在汉朝境内,对情况非常了解,一旦他们分崩离析,很快就会成为边境的祸患。如今幸好有度辽营的军队在北方边境扬威,即使不派使者回访,他们也不敢制造祸患。”明帝没有听从,还是派郑众前往。郑众趁机上书说:“我之前奉命出使,没有向匈奴单于下拜,单于心怀怨恨,派兵围困我。现在我又奉命前往,一定会受到他们的欺凌折辱。我实在不忍心拿着大汉的符节,对着匈奴人独自下拜。如果匈奴能让我屈服,那将会损害大汉的强盛威严。”明帝不听。郑众没办法,出发后,在路上接连上书坚决抗争。明帝下诏严厉责备郑众,把他追回来,关进廷尉狱,正好赶上大赦,才得以回家。后来明帝见到从匈奴来的人,听说了郑众与单于争执礼仪的情况,就又召回郑众,任命他为军司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评论
nbsp永平七年至八年,东汉在政治、外交、宗教及灾异应对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重要事件,对东汉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nbsp政治层面,官员的任免更迭持续进行,反映出朝廷政务管理的动态调整。宋均任职九江太守时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其精简政务、解决虎患的举措体现了务实有效的治理理念,被调任尚书令也反映出朝廷对其能力的认可。然而,他对朝廷用人倾向的看法,揭示了当时吏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即法律条文与廉洁自律虽受重视,但未能切实解决民生与治安问题,这也为后续的政治发展埋下伏笔。
nbsp外交方面,东汉与北匈奴的关系复杂多变。北匈奴一方面请求贸易,一方面又不断侵扰边境,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给东汉带来了外交难题。明帝在处理与北匈奴关系上摇摆不定,郑众出使时坚决维护大汉尊严,却因拒绝向单于下拜而引发一系列波折。同时,南北匈奴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浮出水面,南匈奴部分势力因汉与北匈奴交往而生叛意,郑众察觉并建议设置大将防范,促使朝廷设立度辽营,这一系列事件表明东汉在边疆外交上面临诸多挑战,决策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边疆动荡。
nbsp宗教领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楚王刘英率先信奉,这一事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外来宗教开始在中国上层社会有了接受者,逐渐融入中国的文化体系。
nbsp面对灾异,如日全食和多地水灾,明帝的应对方式值得关注。他借日全食下诏求谏,展现出愿意反思自身过错、广纳谏言的态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改进朝政,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民心,维护朝廷的统治权威。总体而言,这两年间的各种事件相互交织,既体现了东汉在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复杂局面,也反映出其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的探索与调整。
喜欢。
第241章 汉纪三十七 显宗孝明皇帝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