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章 “麻雀 Rev B”的诞生?硅片归来![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360小说]https://m.360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经历了两个多月漫长而焦灼的等待后,那个牵动着芯启科技所有人神经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一箱印着台积电(TSMC)醒目标志的、包装得异常严密的硬纸箱,由国际快递送达了观塘那间略显拥挤的办公室。箱子不大,却仿佛有着千斤重,里面装着的,是芯启科技的第一个孩子,是承载着整个公司希望的——“麻雀

    Rev

    B”的首批工程硅片(Engineering

    Wafers)!

    消息传来,整个办公室瞬间沸腾了!

    所有人都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围拢过来,目光灼灼地盯着那个看似普通的纸箱,眼神中充满了激动、期待,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紧张。这两个多月里,团队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煎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成败在此一举!

    林轩强压下内心的激动,亲自签收了包裹。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层层保护包装,露出了里面几个黑色的、圆形的晶圆盒(Wafer

    Cassette)。透过透明的盒盖,可以看到里面叠放着的一片片闪烁着金属光泽的、薄薄的硅晶圆。每一片晶圆上,都整齐地排列着数百个微小的、肉眼几乎看不清的方形Die(裸片),那就是他们日夜奋战的成果——“麻雀

    Rev

    B”芯片!

    “好了,都别围着了!”林轩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家俊哥,顾博士,验证组的同事,我们去实验室!”

    核心技术团队的成员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穿上防静电服,戴上口罩和手套,小心翼翼地将一个晶圆盒捧进了那间经过简单改造、但也配备了必要设备的测试实验室。

    接下来的步骤,繁琐而关键。

    首先是晶圆测试(Wafer

    Sort

    /

    Wafer

    Probe)。需要将整片晶圆固定在探针台(Probe

    Station)上,然后用极其精密的探针,接触到每一个Die上的测试焊盘(Test

    Pad),通过自动测试设备(ATE)运行预先编写好的测试程序,对每个Die进行初步的功能和电参数筛选,标记出可能失效的Die。

    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精度和耐心。林轩和陈家俊、顾维钧等人轮流操作着那台半自动的探针台,眼睛紧盯着显微镜和ATE屏幕上跳动的数据。

    初步测试结果很快出来了,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好消息是,整片晶圆上,大部分Die都通过了基本的电气连接测试和简单的功能向量测试,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灾难性的制造缺陷。这至少证明,台积电的0.5微米工艺是可靠的,他们的设计在大的逻辑层面上没有致命错误。大家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

    坏消息是,通过初步筛选的“良品”Die(Good

    Die)的比例,似乎低于预期。在一片晶圆上,大约只有60%70%的Die能够通过所有基础测试,这意味着初始良率(Yield)并不算高。而且,即使是这些“良品”Die,其某些关键电参数(如漏电流、工作频率的初步测试结果)也呈现出一定的离散性,暗示着可能存在一些设计或工艺上的边缘问题(marginality)。

    “初始良率偏低是正常的,”林轩安慰着略显沮丧的陈家俊和顾维钧,“毕竟是新设计、新工艺的第一次流片。关键在于,我们要尽快找出导致不良的原因,以及评估那些通过初测的Die,其性能是否真正达标。”

    下一步是封装(Packaging)。为了进行更全面的功能和性能测试,需要将通过初测的Die从晶圆上切割下来(Dicing),然后焊接到芯片基板上,用环氧树脂进行塑封,形成可以焊接到电路板上的、我们常见的芯片形态。

    芯启科技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封装产线,这项工作外包给了香港本地一家有合作关系的封装厂。他们加急将切割好的“良品”Die送了过去。

    又是几天焦急的等待。

    第一批封装好的“麻雀

    Rev

    B”工程样品(Engineering

    Sample,

    ES)终于送回了芯启科技的实验室!看着那些印着“Xinqi

    Tech”和“Sparrow

    Rev

    B”字样的、崭新的黑色芯片,每个人的心情都像是即将揭晓高考成绩的考生。

    最后的审判时刻到了——芯片上板测试(Bringup

    Validation)!

  &nb

第29章 “麻雀 Rev B”的诞生?硅片归来![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