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章 麻雀”量产前夜[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360小说]https://m.360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远大电子那份如同“催命符”般的订单,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骤然抽打在芯启科技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让原本就紧张的节奏瞬间提升到了极限。公司立刻进入了林轩所说的“战时状态”,一场围绕着“麻雀

    Rev

    B”

    ASIC芯片按时交付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观塘工业大厦的那个楼层,几乎变成了不夜城。

    芯启科技办公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无论是周末还是深夜,总能看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伏案工作,或者围在白板前激烈地讨论。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咖啡味、外卖盒饭味,以及因长时间工作和巨大压力而产生的、略显焦躁的气息。

    压力最大的,无疑是直接负责芯片设计的数字和模拟团队,以及承担着“把关人”重任的验证团队。

    “麻雀

    Rev

    B”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SoC芯片,虽然相比后世的智能手机芯片还很简单,但在1997年的当下,其集成度和复杂度已经相当可观。它不仅包含了MP3解码的核心数字逻辑,还集成了顾维钧负责设计的音频编解码器(Codec)、锁相环(PLL)、电源管理单元(PMU)等关键模拟IP,以及一些基础的外设接口控制器。要将这些数字和模拟模块完美地集成在一颗小小的硅片上,并确保它们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稳定、高效地协同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时间,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大的敌人。

    为了赶在预定日期前完成设计和验证,将最终的设计数据(GDSII文件)交付给台积电进行流片(Tapeout),整个技术团队都开启了“搏命模式”。

    陈家俊带领的数字设计团队,负责将RTL(寄存器传输级)代码转化为最终的物理版图。他们需要利用EDA工具(部分是芯启科技自研的“追光者”引擎,部分是购买的商业软件授权)进行逻辑综合、布局布线、时序优化。每一微米的走线,每一个逻辑门的摆放,都可能影响到芯片最终的性能、功耗和面积。他们常常为了优化一条关键路径的延迟,或者解决一个微小的布局拥塞问题,而反复尝试、彻夜不眠。

    顾维钧带领的模拟设计团队,则面临着更精细、更“玄学”的挑战。模拟电路的设计对噪声、干扰、工艺偏差等因素极其敏感,需要设计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顾维钧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亲自操刀设计最关键的Audio

    Codec和低功耗PMU模块,反复进行电路仿真和版图设计,力求在信噪比、线性度、电源抑制比等关键指标上做到最优。他带来的几位经验丰富的模拟工程师,也都在各自负责的模块上全力以赴。

    而压力最大的,或许是刚刚组建不久,由李志远和几位新招揽的验证专家组成的验证团队。他们的任务,是在设计完成流片之前,尽可能地发现并修复所有潜在的设计缺陷(Bug)。因为一旦流片完成,再发现问题,损失的不仅仅是数百万的流片费用,更重要的是宝贵的时间——这将直接导致无法按时向远大电子交货,引发灾难性后果。

    验证团队构建起了一个初步的、混合了模拟和数字仿真的验证平台。他们编写了大量的测试用例(test

    cases),模拟各种可能的应用场景和异常情况,对设计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地毯式轰炸”。新加入的验证专家们,带来了更先进的验证方法学理念(如覆盖率驱动验证、断言验证等,这些在当时还很前沿),极大地提升了验证的效率和完备性。

    林轩作为总指挥官,更是身先士卒。他几乎全程参与到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中。白天,他与各个团队开会,协调资源,解决瓶颈;晚上,他常常和李志远一起,对着“追光者”STA工具的报告,分析时序关键路径,提出优化建议;或者和顾维钧一起,研究模拟电路的仿真波形,诊断潜在的噪声问题。他那超越时代的知识储备和对全局的掌控力,成为了整个项目按计划推进的定海神针。

    即便如此,意外和困难还是接踵而至。

    在一次全芯片的联合仿真中,验证团队发现了一个隐藏很深的逻辑错误:在处理某种特定比特率的MP3文件时,解码器会发生数据溢出,导致音频出现爆音。这个Bug如果遗漏到芯片中,后果不堪设想!数字设计团队立刻投入了紧急修复,重新进行逻辑综合和时序验证,耽误了近两天时间。
第25章 麻雀”量产前夜[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