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朝的叔父摄政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9章 决定开银行[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360小说]https://m.360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行是什么?银票和大明宝钞一样的吗?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解芯蕊很敏锐地点出其中关键。

    大明有宝钞作为纸币,但是大明发行的宝钞,依靠的是政府权力,这注定它走不远。

    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发行大明大通宝钞后,为了维护宝钞制度,朝廷“弛用银之禁”,严禁以金银为货币进行交易,违者治罪。

    然而现实情况是,随着大明大通宝钞的滥发,宝钞的购买力如同一张废纸。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两位铁血帝王的手腕,也无法阻止金银的流通。

    早在太祖皇帝在位时,地方就已经不管中央朝廷禁令,民间“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哪怕官员也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多种公私机构商号兼营兑换业务,朝廷根本管不了。

    当然,银钱真正公开流通,得到了明英宗时期,也就是朱瞻??那未出世的大侄子在位时期,朝廷已经不得不放松银禁令(实际就是解除),“朝野率皆用银”。

    此外,钱庄真正流行与明朝中期,明初也有钱庄,但是它和之后的钱庄,在功能上还有所欠缺,它没有发行银票。现在的钱庄只是帮助富人,将钱保管起来,当然也做民间高利贷的事。

    朱瞻??说道:“银行和钱庄有所不同,钱庄主要负责保存钱财,它还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我要开的银行,还要给存钱的人利息。”

    解芯蕊双手一拍,在手心合十,说道:“啊~我明白了。这和荔枝经济一样,先将人们的钱收过来,再用大资金去运作。”但是转念一想,解芯蕊又觉得不妥:“我们这是要去放贷吗?”

    放高利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遭人唾弃、遭人骂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里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以余利计赃,重者坐赃论罪,止杖一百。”

    “一本一利”即利率100%。各时期诏令及地方各级官府处理债务案例,制定有关政策时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上限及取息总量的规定办事的。

    但实际上,民间更多的是“九出十三归”的玩法,比如借款一万两,这个九出就是只给你九千两;这个扣下来的一千两,就是所谓的“手续费”;(前些年,也有贷款这么玩。所谓的“砍头息”古已有之。)

    十三归就是到期你要还一万三千两。只要签下借款协议,第二天还钱也是这个数因为借款期限额定月一,或者一季为一期,到期必须还钱。

    如果逾期未还,每个期限后,将在原有的本息总额的基础上,加收三成的利息。同样是按借款一万两来计算(到手九千两),到期一万三千两未还,那么在逾期后要还的总额为一万六千九百两。

    再逾期累计计算,这就是利滚利的方式。这样算下来,年化就很惊人了,在重利的盘剥下,人们很快就会倾家荡产。

    痛恨之下,人们也只能诅咒他放贷人遭雷劈,吃人不吐骨头,民间又称作“雷公轰”。

    “嗯……也可以这么说。银行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借贷。向富裕的人借来钱,再贷出去。”

    解芯蕊担忧地说道:“这样,不会亏本吗?”如果按照朝廷的规矩,也不会赚钱,甚至会因为坏账而亏损。(现代都和个人征信绑定,所以很多互联网企业会去放“印子钱”。)

    朱瞻??摇摇头:“你说很对。但放贷这只是银行的业务之一,我也不打算向个人去放贷,尤其是烂赌鬼,绝对不会借给这类人。我会去给有收益、想扩大的作坊、商铺放贷。此外,我会拿集资的钱来投资。我既然断定了燕京地产是暴利行业,收益是远超我给别人的利息。那是不是我本钱越多,收益越高?”

    解芯蕊理解地点点头:“原来殿下是这样想的。但是百姓们愿意把钱存在我们这儿吗?”

    朱瞻??揉了揉下巴,思考片刻后,说道:“这就是我提到的荔枝经济。我的肥皂作坊组,就是我手头上的荔枝,我那它作为抵押,我还给利息。那百姓愿不愿意将钱放在我这儿?他们必然是愿意的。此外,我还铸造银币,发行我们的货币。”

    朱瞻??接着将铸造银币的好处说给解芯蕊听,还告诉了她,他已经让郑和派遣船只出去贸易:“我给了郑和五十万两,除了给两万七千人发放了一年的粮饷,剩下的都让他采购各种商品,前往日本交易。主要目的,就是获取白银。”

第59章 决定开银行[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