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朝的叔父摄政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章 入学[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360小说]https://m.360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谢惴摇摇头:“是惴惴不安的惴。不过,我们的名字都没什么诗情画意的感觉。”

    朱瞻??点点头:“名字嘛,代号而已。”

    “嗯,”谢惴也跟着点点头:“代号而已。”

    “时候不早了,谢——兄,”对着一个小伙,或者少年说兄,还真是第一次,朱瞻??接着问道:“一起去国子监报到吗?”

    谢惴深深看了一眼太子府,侍卫依旧一丝不苟地站着,没见什么人进去,更不见有人出来。他叹了一口气,然后微笑着说道:“王兄弟,同去。”说着,他将放在路边的书箱背起。

    当然,这微笑一眼假,朱瞻??并未拆穿,因为这个叫谢惴的少年,年纪虽小,但显然在谋划些什么。

    路上,谢惴又问:“王兄弟竟然是从顺天府来到金陵城?”

    朱瞻??说出自己早已编好的话:“家父其实得了些功勋,平日里在东南军营校场当值。父亲不希望我跟着他从军,所以托关系,送我来国子监读书。”

    “哦,原来是这样。”

    “那,谢兄弟呢?”

    “我?我,嗯……我的一位叔叔保举我来国子监读书的。”

    到国子监,步行大约只用两刻钟,两人一路闲聊,很快就来到了挂着国子监匾牌的巨大门楼。

    门楼地下站了不少人,国子监现有八千多名学子,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南京国子监将达到9900多人,盛况空前。

    其中不乏卷头发高鼻梁的阿拉伯人,小眼睛五官略平的朝鲜人,月代头木屐鞋“向慕文教”的日本人,小个子黝黑皮肤的东南亚人。这都要归功于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威效。

    看着这高大的门楼,瞧着这无数学子,朱瞻??感慨道:“这才是泱泱大明最高的学府。”是外国学子不远千里也要来的地方,就像过去无数的华人挤破脑袋也要去美利坚的哈佛、耶鲁、麻省理工。

    朱瞻??和谢惴在一位叫做柳如明学长的引领下,来到了初级班西三堂外的广场空地上。不大的广场上同样已经站满了学子,粗略一看,有四五百人。

    学长柳如明也在打量广场上的学子,感叹道:“比往年要多了许多呀。”然后,他又看向朱瞻??和谢惴,打趣地说道:“你俩多少岁了?看上去都还挺小的。”

    学长柳如明说的没错,在这里等待的学子,年纪要比朱瞻??要大那么三四岁。这些学子的平均身高不但比朱瞻??要高,比谢惴还要高上一些,目测平均身高在150公分,谢惴身高在145公分,而朱瞻??只有可怜的130公分。

    朱瞻??黑着脸:“十二……”他虚报了年纪。因为不少人已经知道了皇帝陛下首开先例,让他年仅八岁的皇孙入学国子监,他可不想第一天来,就让人瞧出了破绽。

    而十二岁,也正是国子监初级学堂学生普遍的入学年纪。

    除了“例监”,“荫监”,(也就是捐钱的,或官二代,朱瞻??和谢惴就是典型的荫监,以官宦子弟的身份入学国子监)在这里的大多数学生为“岁监”,也就是没考上秀才,但是学习成绩优秀,由地方“保送”到国子监学习。

    说白了,“岁监”就是全国低龄学生中的优等生。

    当然,十二三岁就考上秀才的,已经可以被称之为天才。曾国藩二十一岁,考了七次,才考上秀才,同辈的梁启超却在、在十一岁就考上了秀才。

    考上秀才,来国子监读书的叫做“贡监”。已经考上举人,依旧来国子监读书的叫“举监”。不过,这类学生显然不会待在西三堂,而是在高级班的东三堂。

第9章 入学[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