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重要人物出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360小说]https://m.360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突厥之所以能这么猖狂,以及大肆的勒索大唐,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
隋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突厥重新崛起并日渐强大,这样一来突厥遂“有轻中夏之志”。
自大随十一年八月在雁门围困隋炀帝后,突厥对随的朝贡也就断绝了。从此,突厥恃强扰边便成家常便饭。
这种形势下,隋末北方的割据者如陇西的薛举、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等,皆北面称臣。
显而易见,当此之际,重新崛起的突厥成为北方所有割据者所仰赖,他们无一例外的都需要突厥的支持,没有突厥的支持谁都不敢称霸一方。
也就是说,自从隋炀帝南幸江都以后,隋朝已经名存实亡,在隋末这场农民大起义的烽火中,突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北方的政治局势。
大业十三年,李渊决定起兵反隋,虽然略有犹豫,但也是因为知己知彼、反复掂量的结果。
多年招降纳叛、扩充实力的李渊,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这一年不得不发难。
但是他建国之初,却选择了与突厥合作。
虽说合作,但这并不是因为李渊怂,而恰是李渊成熟的政治智慧做出的正确选择。
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初,刚开始与其他割据者没有多大区别,实力也不比其他人大。
但他也不甘心做一般的割据者,他眼光长远,是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考虑的是整个中原地区,为的是夺取全国政权。
所以,李渊要慎重对待突厥的关系,而且要很恰当的处理突厥和各种割据势力之间的关系。
一是,担心自己一旦南下发兵,突厥就会从背后袭击自己的老巢。
二是,害怕如刘周武等势力联合突厥对自己进行骚扰,影响自己夺取全国政权的步伐。
所以,李渊经过反复认真的权衡,为了消除顾虑,必须效仿北方所有的割据者,向突厥称臣,因为李渊心里清楚,如果不联合突厥,自己是无法安心去攻打其它地区的,更谈不上以后建立唐朝。
这个正确的方针,为李渊后来建立大唐埋下了成功的种子。
而这个政策的制定,也显示出李渊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才干卓识。
倘若,李渊没有制定这个政策,他一边向南发起进攻。
其它割据势力会联合突厥会从背后袭击李渊,这样腹背受敌,无法有招架之势。
李渊和突厥结盟后,对待突厥的态度可以说是,从开始到唐朝初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表面上是恭恭敬敬、小心翼翼,暗中大耍政治手段,进行消极抵制。
一旦涉及本质问题,他就打了折扣。
例如,当时李渊很缺马匹,但对待突厥互市的马匹,仅责善者而市,证明自己比较贫困,并表明自己不急需用马匹,以免被突厥刻剥和挟制。
更为典型的例子是,他派刘文静向突厥请兵,告诉突厥百人足矣,不须多也。
从这里看出来,李渊表面上对突厥恭恭敬敬,实则是不想让突厥更多的染指自己的建唐事业,以减少干扰。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关
第93章 重要人物出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